發表文章

精選文章

一窺究竟!看不見傷口的微創顳顎關節內視鏡手術,到底在做什麼?

圖片
圖示為正在進行微創顳顎關節內視鏡手術 微創顳顎關節內視鏡手術以 複雜程度 來說,可分成 Level 1,2,3 共三個等級。 Level 1 是病人臉上皮膚會有一個2-3mm切開的傷口(總共 1個 2-3mm傷口),從這個切口我們利用關節鏡進去做檢查,因為關節腔本身是封閉空間,會另外插入一根針頭,讓灌進去的沖洗液可以從針頭流出來,避免過多的液體導致關節腔過度膨脹而滲漏到周邊組織,造成原本關節腔需要檢查的視野不清楚,在一些比較輕度沾黏組織的地方,也可以利用這針頭做移除沾黏的治療。 Level 2 會再增加一個2-3mm的切口(總共 2個 2-3mm傷口),從這個切口,我們可以放入治療用的手術器械,利用這些器械,我們可以用來做比較精細的手術,例如電燒、雷射、切片檢體的夾取、或是將已經移位造成機械性干擾的顳顎關節盤做鬆解,使顳顎關節盤能夠增加活動度(mobility),改善關節運動的順暢,進一步減少可能因為這樣的干擾造成的疼痛與發炎反應。 Level 3 可以說是對於微創顳顎關節內視鏡手術裡最複雜的技術,病人臉上皮膚會再增加一個2-3mm的切口(總共 3個 2-3mm傷口),從這個技術裡,我們可利用第二個器械,來做到關節盤的縫合,目前林醫師的微創顳顎關節內視鏡縫合手術,會把第三個傷口藏在外耳道前緣內側,讓病人的臉部傷口少一個(臉上只有2個2-3mm的傷口)。 開放性手術讓手術視野越清楚,但相對組織影響較大! 我常常跟病患比喻,Level 1,2,3就分別像外科手術的切開(Level 1),翻開(Level 2),縫合(Level 3)三個步驟順序一樣。對於外科醫師來說,雖然能夠將手術的視野暴露得越清楚就越容易將手術完成。但對於顳顎關節卻是希望傷口越小越好,原因在於顳顎關節腔很小而且周邊組織很複雜,使用開放性顳顎關節手術(Open TMJ Surgery)做治療,對於顳顎關節周邊組織也一定會帶來一定程度的改變。 對於顳顎關節內部紊亂的外科治療,由於在微創顳顎關節內視鏡器械與技術的發展下,已經可利用微創顳顎關節內視鏡手術完成許多複雜的治療,減少因為開放性顳顎關節手術所帶來的風險與後遺症。

2024-07-26-明圳團隊矯正專科診所演講3rd-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Dentofacial Deformities and TMJ Dysfunction/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圖片
非常榮幸的接到蘇醫師的邀請,到明圳矯正專科診所來分享這幾年對於一些合併 Dentofacial Deformities 與 TMJ Dysfunction 的一些治療的經驗。記得上次來跟大家分享是在 2020 年,這四年的期間,非常感謝明圳診所矯正醫師的信任,這幾年共同合作了一些案例,也藉由這個寶貴的機會能面對面的跟大家交換心得與討論。

做完微創內視鏡顳顎關節盤復位縫合手術後,關節盤會再跑掉嗎?

圖片
很多患者會問我,做完微創內視鏡顳顎關節盤復位縫合手術經過一段時間後,關節盤會不會又跑掉呢? 確實,術後關節盤再度移位的確是有可能的,造成的原因很複雜,可能會跟個人的咬合習慣、外傷或是本身顳顎關節結構等有關。不過文獻回顧顯示,術後兩年 MRI追蹤有95.3%成功復位(Chi Yang, 2019),且術後長期臨床症狀的改善效果也很好,系統化文獻回顧(systematic reviews)也顯示(Laskin, 2018),術後追蹤超過5年以上,臨床症狀改善成功率達84%~93%,平均張口度改善可增加10.4mm,超過80%的患者術後關節疼痛獲得改善,顯示 微創內視鏡顳顎關節盤復位縫合手術是一個成功且穩定的術式 。 圖中分享的這位患者於2021年7月求診,主訴為自2017年開始 雙側顳顎關節出現疼痛現象,後來於他院接受藥物與咬合板等保守治療獲得症狀改善,由於患者合併有咬合與顏面歪斜問題,陸續於2018年接受矯正與正顎手術治療,並於2021年術後矯正完成。完成矯正治療後,患者持續出現雙側顳顎關節疼痛與張口受限,矯正醫師將患者轉診於門診接受顳顎關節治療評估。 一開始我們安排前置型咬合板治療三個月後,患者右側顳顎關節不再疼痛(9分降為0分),左側顳顎關節疼痛仍持續加劇(5分增為8分),於是我們為患者安排MRI影像檢查,影像顯示為雙側不可復位性關節盤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out Reduction, ADDwoR)。由於臨床症狀為左側顳顎關節疼痛,建議患者接受左側微創內視鏡顳顎關節手術。 手術中發現患者關節盤破孔的狀況非常嚴重,可以明顯看到 上下關節腔相通且周邊有許多沾黏組織 ,但關節髁頭無明顯破壞現象 , 我們 小心地將針頭由下關節腔移至上關節腔的前隱窩,將移位的關節盤以 double suture 方式穿刺 ,並往後經外耳道 內側 與 外側 復位縫合,以覆蓋破孔的區域來改善關節的結構(可點 黃色文字 連結IG影片)。 術後三個月, MRI 顯示關節盤復位成功,患者臨床症狀改善,左側 顳顎關節疼痛從 8 分降為 0 分,張口度從原本術前 28mm 增為 47mm 。之後門診持續追蹤2年,左側顳顎關節的臨床症狀維持穩定不再疼痛,術後兩年 MRI 檢查影像顯示復位縫合後的左側關節盤,經過兩年後仍然維持穩定的位置且沒有位移現象,更特別

馬來西亞不惑Unilifesity講堂線上直播分享:顳顎關節的微創手術精準治療-微創顳顎關節內視鏡手術

圖片
2024年初的第一個週六早上,很榮幸透過醫院國際醫療的牽線,接受馬來西亞不惑 Unilifesity 講堂的邀請,參與了講堂線上直播,主題是線上簡單分享顳顎關節的微創手術精準治療 - 微創顳顎關節內視鏡手術 。十分感謝 不惑 Unilifesity 講堂的邀請,如果 想了解顳顎關節的治療相關疑問的朋友,也歡迎到 不惑Unilifesity講堂整理的影片 上點閱喔。

下顎骨造釉細胞瘤(Ameloblastoma)腫瘤切除合併游離腓骨皮瓣(fibular free flap)重建患者的All on 4 Concept植牙重建

圖片
自從1989年Hidalgo首次成功使用游離腓骨皮瓣(fibular free flap)修復下顎骨缺陷以來,這種手術技術在顎骨腫瘤切除的患者已成為重建方式之一。隨著數位虛擬手術設計(Virtual Surgical Planning, VSP)與3D列印手術導板技術不斷的進步,游離腓骨皮瓣手術技術的提升使其在修復下顎骨缺陷方面有著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結合新的數位化植牙技術,利用自由腓骨皮瓣進行下顎骨的功能性重建可以有效地還原患者的顏面外觀和咬合關係。然而最大的缺點是,單層腓骨皮瓣(single-barrel fibular flap)重建的下顎骨高度常常無法滿足植體長度的需求,且單層腓骨皮瓣(single-barrel fibular flap)表面的黏膜皮瓣較厚,這不僅增加了印模的難度,還容易引起植體周圍的發炎。相較於單層腓骨皮瓣,雙層腓骨皮瓣(double-barrel fibular flap)不僅能夠完美地還原齒槽骨的高度,也比較容易避免在植牙後發生牙冠與牙根比例的不平衡,進而改善長期的穩定性。 本病例分享一位64歲男性患者,先前因左下顎接受造釉細胞瘤(Ameloblastoma)腫瘤切除同時以雙層腓骨皮瓣重建,手術一年後穩定無復發,經由假牙醫師轉介評估植牙重建,我們在此病例中以All on 4 Concept的方式來重建咬合功能。 手術的設計在患處#31,#33,#34,#36牙位的位置,置入四支NobelSpeedy Groovy植體(4.0*20mm),並以複合支台齒(Multi-unit Abutment, MUA)來調整預期的假牙出孔位置。這類皮瓣植牙常由於植體位置可能會因為腓骨皮瓣而有所限制,進一步導致假牙製作的困難,利用複合支台齒可以調整因為植體位置的所造成的限制,減少假牙製作的困難度。另外這類患者術後常見併發症之一為皮瓣太厚造成植體與皮瓣交接處產生過度增生的肉芽組織,導致假牙印模的困難,也容易造成術後清潔困難而導致植體周圍炎等問題。在2018年Gerardo Pellegrino等學者提出的長期研究報告中發現,5年和10年的追蹤中,在存活植體中分析結果表示:分別發生14.8%的植體周圍炎(Peri-implantitis)和20.3%的黏膜炎(mucositis)。且對於缺乏結締組織(connective tissue)或皮膚移植(sk

單側下顎髁突增生造成咬合障礙與顏面歪斜 (Lt condylar hyperplasia with open locked, type IIB )

圖片
這位患者的初診主訴為左側下巴脫臼與咬合改變。詢問患者過去病史發現,患者大約兩年前有一次下巴脫臼後,左側顳顎關節開始無法咬回原本的位置,且下巴逐漸越來越歪向右側。 牙科環口X光片(panorex)與電腦斷層(CBCT)影像上可見左側顳顎關節髁頭因為過度增生造成顏面歪斜現象。比較特別的是,核磁共振(MRI)影像上可見過度增生的骨腫瘤剛好卡在顳骨關節隆突(articular eminence)的前面,造成了患者這兩年左側顳顎關節都處於無法閉口的情形。手術中我們將過度生長的關節髁頭做切除,以改善咬合功能與外觀。

顳顎關節核磁共振影像檢查不僅是診斷的依據,也是手術醫師用來評估的重要工具!

圖片
顳顎關節內視鏡手術最危險併發症(complication)之一就是顱底穿孔(skull base perforation),手術前的影像除了用來診斷以外,也是手術醫師很重要的參考資料。 如同這位患者術前的核磁共振影像 (MRI) 可以看到,關節窩 (condylar fossa) 與中顱窩 (middle cranial fossa) 之間的 skull base 非常薄 ( 粉紅箭頭指出來的地方 ) ,厚度只有不到 1mm。 文獻上統計此區域的骨頭厚度介於 0.5-1.5mm ,平均厚度只有 0.9mm 。 雖然 微創 顳顎關節內視鏡手術是極小侵入性的手術,但置入內視鏡的過程中如果施力方向與大小稍有差錯,後果真的難以想像。這也是為什麼在手術前的 MRI檢查如此重要 的原因之一。

雙側顳顎關節髁頭吸收嚴重變形:微創內視鏡縫合復位手術來改善!

圖片
這位患者來診的主訴是 16 年前接受第一次矯正治療後,開始出現雙側顳顎關節疼痛與張口受限的現象,期間經過保守治療過後疼痛狀態仍無明顯改善,且自述發現經過矯正治療完成後,上下顎前牙的距離有逐漸變大的現象,疼痛的現象仍持續至今。因患者想繼續接受二次矯正評估,所以由矯正醫師轉診來接受顳顎關節的評估。 患者的環口 X 光片可以看到雙側顳顎關節髁頭明顯吸收變形、測顱 X 光片檢查也可看到下顎後縮合併上下前牙 overjet 過大的現象,這些都顯示患者雙側顳顎關節髁頭 (condyle) 不穩定的情形,於是建議患者接受雙側的微創顳顎關節內視鏡手術。 手術中發現,患者的右側關節盤嚴重前移位且有明顯破損導致 condyle exposed 的情形,於是手術中除了復位縫合一針以外,針對破損的區域 林醫師 另外加強縫合一針,改善 condyle exposed 的情形。可以從術後的 MRI 看到關節盤復位且關節腔空間變大,對於顳顎關節髁頭能有更佳的保護效果,減少關節持續吸收與咬合不穩定的機會。 坦白說,手術中看到這樣的關節盤破裂,要在內視鏡下縫合復位是非常困難達到的,但每次做這樣的手術,林醫師總是盡力將關節盤縫合得越穩定越好,也許影像上看起來只是小小的位置上的改變,但實際上卻要花上非常多經驗與技術上的累積,這也是為什麼微創顳顎關節內視鏡縫合復位手術之所以非常困難的地方。所幸,這樣的堅持下能夠幫助到患者。像這位患者術後咬合 overjet 就立即獲得改善,下顎也有略為逆時鐘旋轉的效果,疼痛指數從 7 分( 術前 )變成 0 分( 術後 ),準備接受二次矯正了呢 !